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6, No.700 27-41
热点刑事案件司法裁判“三个效果”有机统一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热点刑事案件关注度高、敏感性强,处理不慎将造成恶劣影响。办理此类案件需坚持“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可借鉴“三螺旋”理论,按照“打破边界,角色交互→多元参与,优势互补→递归影响,反向规制”思路逐步递进。事实查证层面,厘清案件政治因素、法律争议、价值判断,打破边界、相互融合使各方理性均得到事实支撑。法律适用层面,既要确保法律效果,比对构成要件确定罪名;又要评估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判断犯罪危害程度;再对诸多因素进行取舍,结合天理国法人情,合理裁量刑罚;还需预判外部影响,反向规制裁判。文书制作层面,深入阐释政策,周密演绎推理,体现价值取向,避免内容不当。配套保障层面,提升执法司法能力,完善挂牌督办、宣传引导、信息发布制度。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参见卢上需、李耀杰:《判前征询制度构建之设想》,载《法律适用》2021年第3期。

(2)参见陈兴良:《妨害药品管理罪:从依附到独立》,载《当代法学》2022年第1期。

(3)[美]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参见伍春辉:《走向裁判理性:对司法效果的追问--以30件典型案件为分析对象》,载《第八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

(5)参见苏力:《轰动性案件的明智法律应对--以药家鑫案审理与辩护为例》,载《河北法学》2019年第6期。

(6)参见曾丽洁、朱瑞波:《中国司法中民意合理表达机制的构建》,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7)[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7页。

(8)参见杨江华:《网络集体行动的舆论生成及其演化机制》,载《青年研究》2015年第6期。

(9)“后真相”指社会化媒介技术引导下受众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信念博弈中漠视真相的现象,呈现出明显“娱乐真相”和“消费真相”的主观化、表面化、庸俗化特点,具有典型的非理性和群体极化特征。参见李小静:《“后真相”的意识形态陷阱及其克服路径》,载《政治与经济》2023年第5期。

(10)参见王角凤、黄斌:《社交媒体语境中的话语表达与公共领域失守--从“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谈起》,载《出版广角》2016年第4期。

11 2023年5月27日,大学生掏鸟案的被告闫啸天刑满释放,消息随即引发热议,此时距离判决生效已经过去八年,对于案件判决结果是否恰当仍存在不小的争议。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13参见胡田野:《论“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司法理念与裁判方法》,载《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3期。

14参见邱水平:《论执法实践中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载《法学杂志》2016年第10期。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之《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16参见李占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影响公平正义实现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5期。

17参见马荣春:《刑法的可能性:预测可能性》,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18参见胡云腾:《办案五断》,载《中国审判》2016年第7期。

19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荣在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学习贯彻“两法”加强新时代少年审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对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要坚决依法严惩……对性质恶劣、危害重大者,该判处重刑乃至死刑要坚决依法判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形成不敢侵害少年儿童的法治氛围。”

20参见苏力:《想事,而不是想词--关于“法律语言”的片段思考》,载《东方法学》2023年第1期。

21参见张一弛、王卫东:《破解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困境的“U-G-M”协作模式理论建构--基于“三螺旋”理论》,载《高教探索》2023年第3期。

22参见郑旭辉:《三螺旋创新视角下创业型大学形成机理与转型策略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0页。

23参见王建梁、刘天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研究》,载《比较教育学报》2023年第6期。

24参见李天昊:《检察监督办案“三个效果”相统一的理解与适用》,载《中国检察官》2022年第3期。

25参见孔祥俊:《司法中的法律、政治与政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第281页。

26张文郁等:《法理学》,我国台湾地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版,第276页。

27参见陈林林、许杨勇:《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载《求是学刊》2012年第2期。

28参见胡云腾:《执法办案如何做到法理情兼顾》,载《法律适用》2020年第17期。

29参见于同志:《论热点刑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制作--以于欢故意伤害案二审判决书为例》,载《人民司法》2018年第4期。

30参见李俊晔、曹成成:《十字阵:司法裁判效果理性思辨可视力研究--“逻辑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之融贯》,载胡云腾主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与刑事审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741页。

31拉德布鲁赫公式(不能容忍公式),即在保障实体法具有优先适用前提下,即使其内容不正义且不能给人民带来好处,除非其与正义的冲突达到无可容忍的地步,否则不必向正义让步。参见车剑锋:《刑事案件社会结构与罪刑法定原则关系初探》,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2李俊晔:《思维导图:法官何以发掘事实--事实认知从“经验的逻辑”向“逻辑的经验”转型》,载贺荣主编:《深化司法改革与行政审判实践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6页。

33参见申来津、谌艳:《行政违法构成要件:基于犯罪构成的借鉴与比较》,载《行政与法》2023年第8期。

34陈兴良:《刑法教义学中的价值判断》,载《清华法学》2022年第6期。

35陈少青:《罪量与可罚性》,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年第1期。

36参见胡田野:《论“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司法理念与裁判方法》,载《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3期。

37参见黎宏:《复杂敏感刑事案件的裁判及释法说理》,载《环球法律评论》2022年第6期。

38参见胡仕浩:《关于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思考》,载《中国应用法学》2019年第4期。

39参见孙晓勇主编:《西方错误法治思潮批判》,人民法院出版社2021年版,第107-129页。

40参见胡田野:《法官应是一个怎样的人》,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5月23日第2版。

41参见崔凯、何丹阳:《刑事热点案件舆情传播风险研判及排解研究》,载《科技传播》2021年第9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926;D924.3

引用信息:

[1]李楠.热点刑事案件司法裁判“三个效果”有机统一路径研究[J].公民与法(审判版),2024,No.700(06):27-41.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